本篇文章1748字,读完约4分钟

世界货币政策统一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由于增长不均衡,各主要央行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应对。 “分化”成为当今世界金融格局的“关键词”。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理事会18日在最近的货币政策会议后,删除了加息预期指导中的“耐心”一词,明确了收紧货币领导人的意图。 在经济减速和通货紧缩的阴影下,欧洲正式全面启动大规模债务购买活动,日本继续并加强了放松政策。

“全球金融格局下的中国定位之一:全球货币政策分化下的中国平衡术”

这种分化不仅在发达经济区块中不同,在新兴经济体内部也不同。 俄罗斯、巴西连续加息; 中国和印度的政策有所放松。智利、土耳其和匈牙利相继降低了利率。

如果说去年是世界货币政策出现分歧的一年,那么像今年这样的分化趋势肯定会变得很明显。 全球资金在货币政策变动和波动的预期下悄然调整,金融资产配置战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近日警告称,美国将迎来2006年以来首次加息。 即使货币政策正常化顺利进行,金融市场的波动也有可能威胁稳定,加息的外溢效应有可能使新兴经济体再次陷入恐慌。

拉加德所指的恐慌之一是强势美元带来的挑战。 由于美联储上调利率,预计美元将升值,6种主要货币的美元指数在3月中旬一度突破100大关,创下2003年以来最高纪录。 欧美货币政策的背离进一步加剧了非美元货币的贬值压力。 欧元、日元、英镑、澳元、新兴市场货币等纷纷走暗。 美元债务缠身的国家和公司将面临水涨船高的债务价格。

“全球金融格局下的中国定位之一:全球货币政策分化下的中国平衡术”

其次,随着FRB政策的逆转,新兴市场面临的资本流失风险增大。 据世界新兴市场证券基金研究企业统计,截至去年11月,从新兴经济体债券和股票基金市场撤出的资金达到131亿美元。

今年年初以来,美元兑人民币持续走强,而欧元兑人民币却持续走弱。 为了应对美国和欧洲两大央行量化宽松政策中的紧张局势以及随之而来的汇率波动和资本交易,中国央行的政策如何受到关注?

中国货币当局正视了挑战,但没有自暴自弃。 中国央行总裁周小川在两会期间表示,中国存在资本外流的现象,但与常规投资贸易相比量很小。 随着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人民币汇率波动是正常情况,而且比较稳定。 他指出,货币政策调整没有超出稳健范围,保持中性角度。

“全球金融格局下的中国定位之一:全球货币政策分化下的中国平衡术”

从央行已经采用的政策工具来看,保持稳健的总基调,不是不作为,而是带着一定的力量积极行动,坚定不移地遵守货币总阀定向调控的思路,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工具,支持脆弱部分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推进金融改革。

在国内经济下降压力加大、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任务繁重、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这样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临阵并不符合国内外注意者的普遍期望。

UBS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说,是让货币稍微贬值刺激出口,还是坚定支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个矛盾的取舍要看到底什么样的政策对中国经济效果最大,要从中国的现实好处来统一考虑

伦敦市长杰拉尔德·莱昂首席经济顾问指出,美欧采取的货币政策对各自的经济有重要影响,但他们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是间接的,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还是中国自身的货币政策和中国国内市场的诉求。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转移,一位分析师呼吁通过人民币贬值来提高中国的出口竞争力。 对此,一位经济学家认为,从经济基本面来看,人民币不具备大幅贬值的条件,现阶段货币大幅贬值不仅难以实现对出口的震荡,反而加剧了资本外流,违背了“新常态”下推进结构改革、提质增效的战术方向。 此外,稳定的汇率有助于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全球金融格局下的中国定位之一:全球货币政策分化下的中国平衡术”

华为大学华为商学院金融助理教授毛磊告诉本报记者,中国对欧出口因汇率波动而受到冲击的情况短期内不会出现。 因为欧盟顾客不容易找到“中国制造”的替代品。 如果欧洲央行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够刺激欧洲市场的诉求,中欧贸易也会增长。 陷入全球货币宽松竞争尤为危险,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依赖改革,必须对这一进程保持耐心。

“全球金融格局下的中国定位之一:全球货币政策分化下的中国平衡术”

英国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洲央行出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由于中国经济体量较大,深化改革释放出越来越多的内生增长动力,中国不必过于担心欧元区版量化宽松政策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为了结构改革,必须在时间和空之间挣扎,但货币政策绝不是万能药。 经合组织在最新报告中表示,放松货币政策并不能巩固经济复苏的势头,货币政策必须得到结构改革的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在危机和动荡中淡然地增加冷静。

标题:“全球金融格局下的中国定位之一:全球货币政策分化下的中国平衡术”

地址:http://www.yuanmengshidai.com/yysx/1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