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55字,读完约3分钟

经过记者袁君从上海出发

昨天( 1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中国金融》杂志上发表了“全面反映金融和经济关系的总量指标”的副本。

文案显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表内贷款替代效果显著。 对此,海通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接受《每日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表内贷款的替代效果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融资几乎都通过银行,一旦发生危机,风险无法分散,银行面临巨大

“央行官员: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替代效应明显”

直融渠道单一存管风险

盛成在上述文案中指出,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对表内贷款的替代效果显著。 人民币新增融资已不能完全反映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也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

海通证券副总裁李迅雷、首席经济学家在接受《每日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实际上直接融资渠道通过银行实现,银行提供社会融资的85%以上,这是一个非常扭曲的情况。

因为,在全社会融资通过银行,融资主体少的情况下,我国多层资本市场也不太起作用。 李迅雷分析说,如果融资渠道多元化,一旦发生风险,承担风险的主体也将分散。 但是,我国目前一旦发生金融危机,风险承担主体就是银行,这对于金融机构有非常大的杀伤力。 不仅如此,目前我国商业银行70%的表外业务投入房地产和融资平台,因此银行表外资产价格波动风险非常大。

“央行官员: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替代效应明显”

“美国在次贷危机后之所以能够迅速恢复,是因为风险比较分散。 日本、西班牙、法国等都是以银行为主体的模式,他们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太容易恢复。 ’李迅雷进一步举例分解。

对此,李迅雷告诉记者,“要处理这种监管风险,首要的是尽量将表外业务纳入表内,限制商业银行变相的表外业务,切断表内转表外的这种资金来源。” 接下来马上会制定一点具体的限制政策。

社会融资规模代替信用指标

根据央行的数据,年1~10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4.8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1.81万亿元。 10月,社会融资规模为8564亿元,创下年内次低记录,分别比去年同期和上个月少4342亿元和5485亿元。

央行为什么提出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并将其作为监测目标和中间目标? 盛松成认为:“随着我国金融规模的扩大、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日益多样化、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银行贷款的替代作用不断加强。” 只有将越来越多的融资渠道纳入统计范畴,才能完善、全面监控、拆解社会整体融资状况。 以社会融资规模代替信用指标为中间目标,符合我国融资结构的一些变化趋势。

“央行官员: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替代效应明显”

盛松成在本文中指出,与追加广义货币和人民币贷款相比,社会融资规模与主要经济指标的相互关系更紧密,存在明显的先行关系。 时差分析结果表明,社会融资规模领先gdp、cpi、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发电量约1个季度,进出口总额延迟3个季度左右,与社会支出品零售总额的波动同步。

标题:“央行官员: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替代效应明显”

地址:http://www.yuanmengshidai.com/yysx/3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