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82字,读完约8分钟
贺平
[imf甚至认为,不排除中美贸易下降30%~70%的可能性。 日本财务省最新的贸易统计显示,2019年日本出口总额中,对华出口和对美出口可能分别减少20%和19%。 ]
5月13日,日本内阁府公布了3月份的经济走势指数,时隔2个月再次下调。 更引人注目的是,自去年1月以来时隔74个月,日本经济的走势被定义为“恶化”。 不久,日本经济的未来前途未卜,令人沮丧。
这个景气评价是对最近经济数据观察的“技术结论”,也是对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趋势的基本预期。 新闻一发表,就引起了不小的舆论冲击,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多次社会心理的风波。 但总体而言,其信号含义仍大于实际含义,其对日本社会的心理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对日本经济敏感性的“体感”
对于与全球价值链和区域产业链密切相关的日本经济来说,周边经济形势的风起云涌。 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日经济的好处是唇枪舌剑,休戚相关。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情况下,城门着火,危害池鱼,日本不能自以为是。 因此,这次日本经济景气评价的下降深刻地反映了中日经济的高度“关联度”和“同步性”。 在5月14日召开的“经济财政咨询会议”上,安倍晋三首相也首次对这一景气评估做出回应,表示“需要密切关注海外经济的动向”。 不仅是决策者和产业界,普通民众对中日经济的“连带感”也更强。
从年10月到年8月连续23个月,日本内阁府对经济的“基调评价”始终是经济扩大和经济的“改善”。 年9月以后,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这一评价的基调逐渐下降。 尽管如此,在今年4月的月度经济报告中,对经济形势的评价只是“缓慢恢复”。 这次一举越过红线,变成了“恶化”。 日本经济形势恶化的首要原因是汽车、半导体等主要产业生产疲软,出口减少,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的日本对华贸易萎缩。 例如,3月,日本对华出口中,金属加工机械、液晶产品等比去年同期减少9.4%。 4月,日本机床订单比去年同期减少33.4%,连续7个月下跌。
表面上看,中美贸易摩擦长期胶着乃至螺旋上升,对日本经济来说并不是完全的坏消息。 机械、电子、塑料制品等一些产业的日本公司将成为中国公司的替代者,分享部分意想不到的利润,美国产的大豆、牛肉等产品的进口价格也有可能下降。 但总体而言,中美贸易摩擦对日本的负面冲击仍占主导地位。 对此,日本国内也有冷静的认识。
根据年7月imf的推算,当时的中美贸易摩擦报复名单显示,全球gdp在两年内可能下降0.5%,日本gdp可能下降0.6%。 随着新几次贸易报复的公布,这个数字必须进一步上升。 imf最近公布的预期是,将全球经济增长率降至3.3%,比上个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 imf甚至认为,不排除中美贸易下降30%至70%的可能性。 日本财务省最新的贸易统计显示,2019年日本出口总额中,对华出口和对美出口可能分别减少20%和19%。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对华关税上调的最新名单中包括了苹果手机、电脑等产品,将对日本公司造成更大的冲击。
更奇怪的是,中国经济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日本的“壁垒”作用。 如果中美贸易摩擦逐步缓和,美国贸易压力的矛头将指向日本等其他伙伴和盟国,悬挂在日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很可能会掉落。
围绕提高课税税率的“心理攻防”
日本政府计划今年10月将消费税税率从8%提高到10%。 到目前为止,消费税增税已经被推迟了两次。 俗话说“事无巨细”。 安倍政权本来对执行这个计划的角度就很坚决,可以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号施令,但经济形势的突变增加了很多变量。 税率是否如期上升? 这个问题已成为当今日本社会最重要的焦点议题之一。
是否提高税率,是日本各政党最重要的意见分歧,一些小党在本党的选举纲领中以相反的角度为中心提出主张,以决然的态度展现本党的存在感,得到特定选民的支持。 这次的数据和评价一公布,在野党各党就得到了至宝,相继批判了自民党经济政策中的“政权无能”和“独走”。 立宪民主党等认为,借此机会免罪,在当前形势下自由增税,对民生无异于雪上加霜,并决定反对今年10月提高消费税税率。 自民党内也有部分意见认为应该慎重行动,但萩生田光一内阁官房副长官等此前与政府的角度有偏差,差点被言语冒犯。 另外,今年夏天众参两院是否有可能同日举行选举的悬念还在发酵,实际上与是否提高消费税税率等党派斗争和意见分歧密切相关。
因此,麻生太郎财务大臣、菅义伟官房长官、根本匠厚生劳动大臣等多位重要阁僚和自民党内的二阶俊博干事长、岸田文雄政调会长、加藤胜信总务部长等,只要当初统一口径,增税的影响“不能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相比”,就应该如期执行
5年前加税增税时,日本的汽车、不动产等大额费用大幅下跌。 为了缓和增税的冲击,日本政府在2019年度的预算中已经提出了达到2兆日元的应对措施。 其中包括现金以外的购物积分返还制度和与低收入阶层相比较的保值券等。 另外,日本政府也提出了与住宅和车辆购买等相比较的减税措施,但消费税税率的提高对消费和经济整体的消极作用仍然几乎是板上钉钉。
对“安倍经济学”的批判之一,大多是谴责“缺乏真实感”。 批评者表示,安倍政权有意选择“股市繁荣”、“工资上涨”、“充分就业”等表面上对自己有利的指标,在“安倍经济学”的脸上贴金,但日本经济的本质没有得到比较有效的改善,结构性问题更是如此 许多经济学家也指出,安倍政权的法宝不仅是量化宽松政策,还希望通过提高通货膨胀率来刺激费用,实现理想的“传导机制”和“正循环”。 老百姓( 603883 )不是真正的受益者,难以感受到所谓经济增长的好处。
相反,对于普通客户来说,也许越是要上税的税率,身边的“实感”就越少。 每天,每次的开销都是实际体验的,预计会有其心理上的反弹。 但是,也许正因为如此,对于增税带来的“阵痛”,这次的“经济景气预测”无异于提前打了更大量的预防针。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无益于进一步培养民众的“心理期待”,提高福利损失的忍耐度。 中美贸易摩擦、英国脱离欧盟混乱等国际事态不是日本能够掌握的,对于增税后预计的经济萧条和民众负担,事实上真正的“主谋”也变多了。
并且,日本的老百姓对少子化、老龄化加剧的社会构造性问题也有很深的理解。 为此,安倍政权始终强调,增税是为了提高国家财政收入,确保新增加的税源用于“新时期社会保障转换”,在育儿、教育等方面增加投资,实现更大的免费服务。
向着“安倍景气”萎靡不振的“未雨绸缪”
去年12月,日本景气动向指数研究会认定,截至去年9月,“安倍经济学景气”连续58个月超过高度增长期的“伊奘诺景气”,位居战后第二。 实际上,截至目前,“安倍经济学景气”已经超过73个月的“伊邪那美景气”,坐在战后最长的景气期的椅子上。 经济恶化的预期似乎有可能结束这种“安倍经济学景气”。 不得不问“安倍景气”结束的日子是临近还是已经到来。
2008年6月~2009年4月以及年10月~年1月,日本曾两次对经济形势“恶化”进行评估,世界金融危机和欧洲都柏林危机的影响是其背后的根本原因。 年末的“恶化”发生在安倍连任之初。 因此,那时的“恶化”越来越多的是前民主党政府的“遗产”,也是恢复政权的自民党面临的课题和挑战。
经济学的主要目标是摆脱通货紧缩。 基本上,改善就业和收入环境是日本经济稳定发展的最重要基础。 确实,正如日本政府最近多次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明的那样,建立在设备投资和国内费用上的内需仍然是日本经济的基础。 在外需低迷的大背景下,扩大内需的势头势在必行。 但是,内需的恢复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改元前后的10个连休事实上释放了部分费用的热情乃至透明化。
进入令和时代,日本股市走低,日元对美元汇率纷纷上涨。 根据5月20日内阁府刚刚发布的季度gdp快报,2019年1~3月的实际gdp增长0.5%,换算成成人率则增长2.1%,均超过了此前的预期。 对此“意想不到的惊喜”,业界纷纷表示,中美贸易摩擦向长期化方向快速发展,日本经济面临的不安和贫困仍不容忽视,4~6月gdp有可能实现零增长。 经济再生大臣茂木敏充在快报发表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不应该为数字的优劣不清晰而一喜一忧。” 这种态度大概也适用于对日本经济景气的冷静注意。
(作者是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 )。
标题:“日本经济景气评估恶化 心理冲击大于实际影响”
地址:http://www.yuanmengshidai.com/yysx/7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