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0字,读完约4分钟
肖怀洋
最近,无论是上层还是监督部门,都经常说“充分利用库存,抑制增加”,但是要充分理解这样的政策指导,就需要理解其背景和意图。
今年头五个月,m2的平均增长幅度超过了15%,超过了今年政府实务报告提出的13%的增长目标。 m2超百万元持续受到舆论的关注,在货币超发的质疑中,继续增加货币供应量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抑制增量。 但是,中国的降速要面对严峻的现实,保证经济增长的降速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必须适度保证信用支持。 在这样矛盾的现实面前,似乎只能从存货中复制。
如何利用库存,首先必须明白库存是什么。 通常指广义的货币供应量m2,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储蓄存款。 存款是货币供应量的主力。 举个例子,银行收到100元的基础货币后,根据存款准备金制度,需要拿出20元存入央行。 按大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20%计算。 剩下的80元可以放贷。 但是,贷出的80元最终以存款的形式返回银行系统,银行继续拿出16元存入央行,剩下的64元继续放贷。 这样循环后,最终会出现多少货币量,有货币供给量=基轴货币×货币乘数、货币乘数=1÷法定准备率这样的计算公式。 那么,100元的基轴货币最终将成为500元的货币供应量,衍生出400元的存款。 而且我国有坏账率的监管指标,所以按75%计算,400元的存款可以贷300元。
当然,以上只是理论上假设的计算结果。 在现实操作中,银行总是想办法绕过监管,增加存款和贷款。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利用票据空虚增存款,变相放贷。 据央行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加670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381亿元。 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为10.9%,比去年同期高出4.9个百分点。 这个数据表明了票据融资的大幅增加。 监管部门提出盘点库存是因为看到大量虚增的货币供应量没有支撑实体经济。 在预计经济衰退的情况下,社会呼吁疲软,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都热衷于“钱能赚钱”的游戏。 由于正规的金融系统有严格的监管限制,资金从系统内流向系统外,产生了所谓的影子银行。 而且,每次资金转移,实际利率都在不断上升。 决定者必须停止这种游戏。
刚刚发生的政策博弈是6月银行间市场发生的流动性危机。 一些银行看到系统内外的巨大差距,开始以低价向同业借款,投入到系统外的非标准资产中。 银行间市场不断采血,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出现6月流动性紧张。 此时,央行不愿意像以前那样注入流动性,商业银行用小惩戒正视了央行的意图。 但银行增加融资产生大规模冲动是天然的,监管必须给予正确的指导。
据媒体报道,6月前10天,全国信贷投放接近1万亿元,但随后爆发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危机,各行收紧信贷投放,月末最后一周出现负增长。 目前,流动性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但紧张的局面将会持续下去。 在抑制增量的前提下,有效利用库存变得尤为重要。 资金紧张、信用额度有限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或进一步开放。
推进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快速发展是一种综合战术,不仅仅是将现有的800亿元规模扩大到8000亿元。 首先,应该提高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 目前,证券化落后的产品在银行间市场上交易。 因此,许多产品实际上由银行持有,风险不分散。 所以,必须考虑适当扩大投资者的范围。 另外,为了保证证券化产品的安全性,如果基础资产违约,谁会为此买单? 最近央行官员频繁考虑引入存款保险制度,认为这也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无论如何,信贷资产证券化已经箭在弦上,我们也要等。
标题:“盘活存量出路在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快速发展”
地址:http://www.yuanmengshidai.com/yysx/4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