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84字,读完约5分钟
经记者张威从北京出发
“张文伟于8月1日就任工银安盛总裁。 工银安盛还没怎么变。 只是在会议中可以看到张文伟总裁。 马哲明离开了工银安盛。 ’昨天( 8月13日),《每日经济信息》记者从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
此前,中英生命官网某新闻发布报告称,“根据张文伟本人的申请,经企业董事会批准后向中国保监会备案。 年8月1日起,张文伟辞职,不再担任中英寿险有限企业总经理职务,俞宁是中英寿险有限企业临时负责人。 》报告指出,根据《保险企业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第三十二条,俞宁先生作为中英寿险有限企业临时负责人向中国保监会报告。 落款前是8月1日。
昨天,《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要求工银安盛政府官员证实,无法拨打电话。 中英人寿官员对记者表示,“张文伟离开中英人寿首要是他自己的想法,俞宁目前是临时负责人,总裁职务要在保监会下等待。” 然后,记者通过中英人寿和工银安盛的相关人士获悉,目前中英人寿的危险路线已经有人和张文伟一起去了工银安盛。
张文伟离开了“突然”/
资料显示,中英人寿由英国英杰华集团和中国中粮集团合资组建,2003年1月1日正式开业,现有注册资本29.4598亿元人民币。
“在创立10周年的年会上,很多员工感谢张文伟,他人很好。 他是中英生命体这几年给中英生命体带来了很多变化,他的离开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突然的。 ”中英生命体昨天对《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说。
据悉,张文伟带领中英人寿首次走经代路线,随后开辟了电销渠道,加快了中英人寿保险费的增长速度,企业连续第四年盈利。
那么,张文伟为什么要放弃经营10多年的中英人寿,投入银行类保险企业呢?
中英人寿的一位管理人员对《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说,张文伟是有想法还是想出点事,他在经营企业做得很好,但企业不仅需要利润,也需要规模。 “在其他保险公司没有开始代理商和电子商务的时候,中英人寿保险费的上涨比较快。 但是,随着各保险公司相继快速发展代理商和电子商务,中英人寿没有尽快调整,保险也没有做大,银行类保险公司发展迅速,给中英人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
年末,中英寿险保费收入一度排名外资寿险第三。 年受寿险转型和银保渠道的打击,当年保费收入36.01亿元,降至第6位。 上述管理人士表示,张文伟的离开将对中英生命体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改变想法并不总是好的。
公开资料显示,张文伟1992年进入保险领域,加入瑞士瑞泰人寿台湾分企业担任财长,1999年进入瑞士苏黎世人寿台湾分企业担任总经理,2年间参与企业盈余的2001年中英人寿建设,发展迅速,
据悉,中英人寿副总裁俞宁目前是中英人寿的临时负责人。 俞宁公开新闻少,主要负责中英人寿的财务、精算、资产管理、新闻统计和拆解等业务,监督企业精算体制建设,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偿付能力,确保企业业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从2002年4月开始担任中英人寿建设工作,中粮集团
新东家重视其管理经验/
近年来,后发银行类保险公司找到了依赖银行这棵“大树”扩大规模的机会。 其中包括建信人寿、农银人寿、交银康联、招商信诺、工银安盛等,工银安盛也是成功“利用”银行的例子。
工银安盛人寿的前身是金盛保险,成立于1999年,年因工商银行的进驻而改名为工银安盛人寿。
马哲明英文名jamespaulmccarry,从2005年12月开始担任金盛保险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在养老金盛保险变身工银安盛人寿后继续担任总裁。
据媒体报道,马哲明曾尝试多元化的玩法来提升该公司的业绩,并多次发展多元化渠道、培养理财顾问、推出变现养老金产品等。 该企业保费收入从2005年末的2亿9500万元增加到年末的16亿元,企业2007年暂时实现当年利润,但企业当年净亏损1亿9600万元,保费排名居外资寿险第9位。
工商银行的加入为工银安盛提供了新的机遇。 根据中国保监会网站公布的一季度人身保险企业原保费收入数据,工银安盛人寿一季度总实现保费收入25.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56.5%,在合资寿险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17%,绝对特征居合资寿险企业首位。 并且,从年1月至3月,工银安盛人寿连续3个月维持单月保费收入成为合资寿险企业之首。
这些相关人士表示,马哲明很可能在法国安盛美国分公司工作,这名记者致电工银安盛相关负责人请求证实,但毫无成果。 上述管理者被《每日经济信息》记者拆解后发现,工银安盛虽然规模较大,但内控经营比较短期,而且企业最早发展银保渠道,张文伟具有多渠道经营的特点,这一点受到他们的重视。
据这些相关人士介绍,张文伟与外资股东的交易比较容易,对工行也很熟悉。
标题:“张文伟转投工银安盛 接棒马哲明任总裁”
地址:http://www.yuanmengshidai.com/yysx/3889.html